污水处理厂常见的污水杀菌方法有哪些?
污水处理厂的水处理杀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,这些方法旨在杀灭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中的有害病原微生物,防止疾病的传播。以下是详细的杀菌方法介绍:
1、氯消毒法:- 原理:通过向污水中添加氯化物(如液氯、次氯酸钠等)来消毒。氯离子与有机物发生反应,形成氧化剂次氯酸根离子,能够破坏细菌、病毒及有机物的结构。
- 特点:消毒能力强,能消除水中异味和色度。但消毒效果受pH值影响较大,酸性水中效果更佳。
- 注意事项:当污水中含有氨氮时,加氯时会生成一氯氨和二氯氨,此时消毒作用较缓慢,效果较差。
- 原理:将臭氧加入污水中,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杀灭细菌、病毒等微生物。
- 特点:消毒能力强,氧化能力仅次于氟。但臭氧在水中分解速度快,为了保持消毒效果,需要增加投入量,增加成本。
- 注意事项:臭氧发生困难且价格高,目前不是污水处理厂的主流消毒技术。
- 原理:利用紫外线(特别是C波段的紫外线,波长在200~275nm范围)照射污水,破坏微生物的DNA或RNA,使其失去繁殖能力。
- 特点:消毒过程中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药品,能够消除水中有害化学物质。但穿透力较差,对水质和水量变化适应性较差。
- 注意事项:紫外灯管功率随时间下降,需定期更换。同时,紫外消毒对浊度要求较高,需保证水质的透明度。
- 原理:二氧化氯对细菌、病毒等有很强的灭活能力,消毒能力比氯强。
- 特点:消毒效果好,但一般通过发生器现场制备,需要根据出水中的余氯量对投加量进行调整。
- 包括过滤消毒法、臭氧-生物膜工艺结合消毒法等。这些方法各有特点,需根据具体的水质、水量和处理要求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。
总的来说,污水处理厂在选择水处理杀菌方法时,需要综合考虑水质、水量、处理要求、成本以及环保要求等因素。同时,还需要注意消毒剂的投加量、消毒时间以及消毒后的水质监测等问题,确保消毒效果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。